梁法春1977年出生于豫南一小山村,家乡贫瘠的山水锤炼了他勤奋踏实和执著坚毅的性格。他从小就对世界好奇,小时候家里唯一的值钱电器—半导体收音机也不知被拆装了多次,直至最终报废。1995年报考了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从此与石油接下了不解之缘。
梁法春博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油气多相流动参数检测、气液分配特性及相分离控制、油气流动安全保障。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他从最初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到被油气管道内复杂变幻的流动形态所吸引,从集输到管道输送、储罐储存,油气储运工程链条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更像诗文中的留白,激发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探索兴趣。完成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学习后,他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院士博士生,师从林先生继续从事油气多相流动研究。2006年回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教至今。 早在1998年大学生产实习期间,梁法春就发现联合站的一些关键设备,诸如油气多相计量装置均需从国外高价采购。工人师傅告诉他:长久以来,欧美公司垄断着油气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国内油气集输关键装备大量依赖国外进口。梁法春说,作为油气储运专业一员,应该服务于国家需求,在本领域有所当担,有所贡献。 ![]() 与高含水油田对应的另一重大难题是高含硫天然气的安全高效集输。由于输送介质的高压、剧毒、易燃易爆和强腐蚀,复杂山地高含硫气田集输难度大,安全要求高,面临积液、腐蚀、流沉积等安全控制难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以普光高含硫气田为示范载体,在川东北的大山深处,带上硫化氢检测仪,背上沉重的空气呼吸器在集气站开展实验测试,往往一待就是数周。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研究成果为建成我国第一个年产100×108m3/a高含硫大气田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川气东送”工程提供了资源保证。研发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酸性气田开发成本,对快速有效动用酸性气资源、提高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2013年以来,梁法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项,国家重大专项测试加工课题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权利1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发明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先后荣获西海岸新优秀人才和区拔尖人才称号。 ![]() 梁法春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始终牢记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宗旨,潜心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法研究,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培养。主讲的专业核心课程《油气集输》获山东省精品课程;主编的“十三五”本科生教材《油气储运安全技术》、《油气管道腐蚀与防护》已由中国石化出版社,被高校师生广泛采用;参与的教学研究成果“问行业发展建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石油教育协会特等奖。亲自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答疑解惑。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指导的两支队伍均获2017年度油气储运全国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梁法春表示,将立足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将本专业领域基本科学问题与国家能源战略相结合,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的征程上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团队协同攻关,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形成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 ![]() 青报·画青岛 |